远见者,顶峰相见

创新科技让血管治疗更简单

第十二期:患者的需求就是神介发展的原动力

作者:中天医疗发布日期:2023-06-14分类:远见者浏览:549

“患者的需求是我们医生推动医学发展的原动力,脑血管病作为当前医学的前沿、难点及热点,不管是内科的药物治疗,还是外科的传统手法,亦或介入的技术和器械,都值得我们的年轻医生们全身心都地投入其中。专心做事,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这句总结不仅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管生教授对年轻介入医生的殷切期望,也是管教授对自己以前工作、学习经历的最佳总结。

本期人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教授

起步: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郑大一附院是国内较早开展神经介入的几家单位之一。早在1982年,李树新教授(后任郑大一附院放射科主任)在赴美留学时,就把神经介入技术和相关器械带回了祖国,为郑大一附院介入治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当1990年,管生教授从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并被分配到放射科工作伊始,就开始学习开展 CT导向下的介入手术。

那个时期,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神经介入和仅几个医生的郑大一附院介入团队来说,步履维艰。因为缺乏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介入技术当时并不被其他学科所看好,病源非常稀少。因此,管教授团队非常珍惜每一位患者,尽可能地把治疗做到最好,让更多患者转危为安。同时,他们还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学科的医生进行宣传:介入是来解决目前临床无法解决的盲点、痛点问题的,是大家工作的有效补充。正是通过他们的不断努力,让郑大一附院介入治疗不断发展壮大。但学科的壮大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影像介入科的拆分和团队越来越壮大所带来的管理困难等问题。

发展:始终不忘以患者为中心

随着医学的发展,不论是大内科、大外科,或者介入科都面临着学习拆分细化的问题。以郑大一附院为例,从2001年创立综合介入病房(包括肿瘤、外周血管、心脏、神经介入等领域),到2008年成立介入二病区,再到2013年组建神经介入科,这种变化正好体现了当时医学发展中--“以学科发展为中心”的特征。

但对于历经一次又一次抉择,最终选择神经介入的管生教授来说,患者才是治疗的核心,医学的发展要满足的是患者不断提升的需求。所以管教授在不断吸纳新技术和设备的同时,重新把目光聚焦在泛血管介入治疗的融合上,开创了心脑同诊同治门诊,这一点也正好顺应了当前医学的--“人类整体观”的理念。

同时,随着科室的发展壮大也给管教授的日常管理带来了难题:目前科室在医院的3个院区拥有130张床位,可以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的医生也有8个治疗组,共25名医生。面对每天繁重的工作,管教授深感以前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为了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优质的治疗体验,管教授建立一整套的科室制度流程:从疾病治疗的流程规范,到科室交接班制度,再到医疗耗材的管理和使用……管教授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规范可以让科室拥有“一本字典”,任何事务你都可以在这本字典里找到对应的规范。

同时,针对手术不常遇到的特殊病例,管教授特地引入了远程线上会诊系统,以方便他在行走、休息时,都能实时地关注手术的进程,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当遇到棘手的病例时,主任还会亲赴分院为患者进行手术,确保患者能得到最优质的治疗。正是这种不间断的积累,为管教授团队科研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让患者的介入手术更安全

针对创新,管教授认为:任何一项技术或器械都不是百分百完美的,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神介技术的创新是我们神经介入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践行这句话,管教授带领团队在基础机制探索、手术入路革新和医疗器械的创新三个方面全面发力。

在基础机制研究方面,管教授着力探索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病理发展过程、以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领域;在入路的革新方面,管教授早在两年前就进行了经桡神经介入治疗的尝试,当他认识到经桡通路可以实现几乎所有的神经介入手术,并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时,管教授于2023年3月中旬,在郑州牵头成立了介入上肢入路俱乐部,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经桡入路介入经验;在器械创新方面,管教授不仅拥有多项专利和1款已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转化产品,他还从不敝帚自珍,把自己对器械改进的想法无偿反馈给研发人员,以期促进器械的不断进步。

对此,管教授深有感触:受限于相关专业和材料学的发展,我们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前进的每一步都是非常困难的。同时,如何把这些进步推广到更多的医院也是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

推广:满足全省更多患者的治疗需求

作为我国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常住人口近1亿,卒中防治工作一直非常严峻。管教授一直都有着清醒的认识:面对这么庞大的患者群体,仅凭郑大一附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两家中心是满足不了全省人民需求的,只有把介入技术下沉到基层才能有效缓解这种情况。因此,管教授很早通过会议上的经验分享、专门举办取栓学习班、吸纳更多进修生悉心培养,以及实地进行技术帮扶等手段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介入治疗水平。

得益于管教授等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河南省几乎所有的市级医院都能开展急诊取栓手术。为了下沉到更基层的医院,作为河南省千县工程和百县工程负责人的管生教授立下了军令状——到2025年要实现全省104个县市,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医院可以独立开展急诊神经介入手术;全省一半的县级医院要创建卒中、胸痛双中心,并可以开展介入微创手术。同时为了让患者能够得到均质化的治疗,管生教授计划通过实地检查、医生培训微信群的沟通、自己团队成员点对点的手术复核等形式强化介入手术的质控。

对此,管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神经介入手术看似简单,但其实需要术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和对器械、技术的深刻理解,因为当前很多介入医生是在进行短期培训后就回去开展工作,有的单位甚至是零起步,所以要非常重视手术的质量控制。同时,卒中防治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科普: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坚守患者脑血管安全

对于神经介入医生在卒中防治中的地位,管教授解释说:我们介入医生是靠手术在救人,这是我们现在的首要责任,但将来我们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做科普,只有汇集全社会的力量让卒中科普知识深入人心,才能让卒中防治的拐点早日到来。

管生教授一直非常重视医学科普,并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加强院内医生科普宣传,让更多的医生了解神经介入;印刷神介科普读物,方便患者随时查阅;安排年轻医生每周为患者家属进行针对性科普宣教;建立和维护科室公众号;参与河南电视台等官方媒体科普宣传节目的录制,并参加线下大众讲座,向更多的大众传递科普知识;参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健康脱口秀”节目和其他科普短视频的录制,以期向更多的年轻人群传递有价值的科普信息……

在努力进行科普的同时,管生教授还对中天医疗积极推动的神介科普医企共建合作——看见·神经介入项目满怀期望:我们要有更开放心态,让更多的医生积极地学习和掌握这项技术;我们要鼓励更多的神经介入企业在技术创新、科普宣传等领域与医生一起发力,那么汇集全社会力量中国卒中防治工作一定会走向成功,我们也会让更多的患者获益,这是因为患者的需求是我们发展的原动力。